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忿怒之人-徐麗雯提筆寫......

Q:1.為什麼想做導演?
為什麼喜歡電影?
最喜歡的導演,電影、作家、書
最喜歡合作的演員是,為什麼?
自己導戲或者演戲,感覺有何不同?

Q2.可不可以描述一下自己待過的地方,如麟落,台南,台北...
每個地方的人有沒有不一樣?

Q3.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可以用一個字來描述現在的狀態嗎?
(和你分享,我的是「卡」,因為不知往上往下。俊耀是「瘋」,因為不知道)
Q4.當前的目標是.....

你的問題,我大部份都不知道怎麼回答。
因為最喜歡的、最討厭的等等“最“所致的唯一答案隨著我的長大(或說是變老)愈來愈不可得。

會走到這裡,由於因緣際會,由於很多幸運、很多貴人。
當然過程裡頭我不可能都沉浮不自主,意識一定帶我到我想去的地方。
“想去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地方?每個階段的想望都不同吧。
地方可以是具象的、抽象的,大的、小的。例如說喜歡的人身邊、親耳聽見 Leonard Cohen唱【 Hallelujah】、住在一個湖邊小屋……

而黃碧雲也算是“想去的地方“。
讓某一階段的我開始轉變,黃碧雲的文字算是其一。

大學的時候遇到黃碧雲的文字,很紅很黑,很煽情,讀完沒有辦法好好過生活(青春總是易感並容易被形塑)。她可能映合了我小時候還不能指稱的暴烈。
斷斷續續地在幾年間讀完她的作品,有時候會膩,而更多時候我的失憶又讓作品變成新的。
開始覺得有一天我一定會和她在任何形式上發生關係。(不知道那來的知覺與自信)就像相信如果騎到路口遇到的是紅燈那我喜歡的男生就會喜歡我,這樣沒有道理的相信。

可是我目前為止的人生好像就是這樣發生的。

於是我告訴那時候還不認識的俊耀(【忿怒】編導演)類似這樣的話,“黃碧雲是我命定的。“
現在因為身體訓練而不斷顫抖酸痛的我想:“怎麼這麼狂妄與決絕啊我。“

過不去的時候,我會有很白癡的念頭,不過目前都還生效,就是“做完這件事我就可以死去了“。從卡關到完結之間我總是這樣渡過的。但是事情做完之後,就有新的事情讓我覺得“那不如做完這件事再死去吧“。於是一直一直下去。

所以你問我是怎樣的人呢?
我大概可以稱的上是“消極進取“的人吧。用死亡失敗等負面當前題來產生動能的人。

你問我喜歡什麼?
小時候看的東西總是可以喜歡的特別久。
一些我忘記名字的童話故事,人魚、白鶴、小矮人、鯨魚唱歌。
 Claude Lelouch的【偶然與巧合】,不談片子,裡頭的北極熊、蘇菲轉、法國、舞者直至現在還是讓我怦然。

馬奎斯、波赫士、惹內、貝克特、黛安阿勃絲、李歐卡霍、【巴黎野玫瑰】、大野一雄、伊莎貝雨蓓、安達充、顧城、愛莉絲夢遊仙境、小丑、默劇、聖母……

有一天我一定會和你們在任何形式上發生關係。

先【忿怒】,先黃碧雲,死完這次,再說。

沒有回答到的問題,再說。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罪名塗鴉之未夏

未夏:「這樣的事情總會發生,我已經習慣了。」

黃碧雲的《末日酒店》台灣出版


[本文引用自部落客「編輯病」http://titan3.pixnet.net/blog/,謝謝原作者]













等了七年,黃碧雲最新作品《末日酒店》8月即將在台灣出版。
這是一篇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比較於上周在香港發行的香港版,台灣版收錄了蘇偉貞寫的序言,以及黃碧雲爲這本小說寫的一個短短後記。


七年了,很多讀者都以為黃碧雲封筆,以為她不再寫了。每隔一段時日便有讀者寫信來問,何時會有黃碧雲的新書?或者何時黃碧雲的舊書能夠再版?作為一個編輯,對於這樣的問題應該很清楚回答才行,但因為是黃碧雲,我們沒有了答案,也無從知道答案。

我們能做的便是等待。


1999年開始出版黃碧雲的小說,每次她的作品帶給我的,不僅是閱讀上的驚豔,更重要的是她不等同於世的行事風格,暴烈與溫柔並存,往往讓我在交流的過程中學了一課又一課。
我讀蘇珊桑塔格,讀薩拉馬戈的《修道院記事》,讀胡安魯爾福,多少是因為在斷斷續續的通信中,碧雲曾經提到的,而我注意了去找書來看。

不知道是我的迷戀,或是碧雲的感染力,我總是在讀了她的小說之後,文字能力也有了一點氣味,而我倒是非常願意保留那一點點氣味,好讓自己也在文字中理解什麼。

這本新的小說《末日酒店》,是一本可以試著讀出聲音的小說,用自己的讀音來讀小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也是一個理解的讀法。

封面以碧雲的畫作來設計,跟香港版選的圖是不一樣,台灣版的書名經過美編的造字,有特別的樸拙氣氛,這是一本小小書,尺寸13*18.8,等了七年,嘗試以不同的面貌,來跟讀者見面。

蘇偉貞的序言寫得精采,讓碧雲深受感動。作家理解作家,她們之間的情誼,讀來相當細膩。

有人說黃碧雲

黃碧雲,1961年生於香港的女人,女作家。有人說她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畢業,有人說她是香港大學新聞系畢業。有人說她是犯罪學碩士,也有人說她是公共行政系哲學碩士。有人說她做過教師、秘書、執行幹事、主持人。有人看過她跳舞,到台灣到歐洲,有人喜歡,有人看不懂。有人說她的作品暴烈殘忍,有人說她讓讀者感受到的痛苦,其實就是溫柔。現在,有人把她的小說改編成戲,有人喜歡她,有人也想讓大家喜歡她,並思考這個身處的世界;從香港到台灣,到許多地方。有人說,她的忿怒就是他們的忿怒;那是他們共有的愛,那些生活之中反覆令人傷痛,又碰觸希望的可能性。

《忿怒》創作團隊

香港黃碧雲最具特色的當代小說授權改編 
馬來西亞編導演全方位創作者高俊耀x台灣影視編導演三棲才女徐麗雯



原著作者:黃碧雲
劇本改編:高俊耀、鄭尹真
演:高俊耀
領銜主演:高俊耀、徐麗雯

舞台監督:郭力維
燈光設計:李炎睿
音樂設計:謝仲其
服裝設計:林子寧
宣傳造型:詹韻平Aiko
人:羅淵德
執行製作:林瑞鑾
宣傳統籌:高名辰
宣傳行銷:郭正寧、沈嘉悅
導演助理:辜泳妍
    務:劉至芸
平面設計:李尋歡
宣傳攝影:Willy Yang、羅淵德

【忿怒】劇情內容



妓女瑪莉和失業工人未夏交纏多年終於分手,瑪莉的新男人嗜賭如命,欠下鉅額高利貸;未夏失業多日,有個小弟未冬是大盜,常使他無端受連累,快五十歲好手好腳繼續失業;垃圾婆劉玉寶在大廈爬上爬下日夜幹活,獨力扶養兒子成人,卻遭拋棄,孤獨地在垃圾堆中苟活;七仔老了,依然只懂做小偷,無法退休;小男孩九月在不同大人間輾轉流養,背負一切苦痛的記憶長大。炙熱酷夏,香港底層社會五個人的生命,在一條被遺棄的怒狗吠聲中交會


本劇改編自香港最具特色的當代小說家黃碧雲作品《七宗罪》(台北:大田,1997),內容講述香港底層社會的一群人物,擠住同幢公屋,各自面對坎坷多舛,無從逃避的命運。他們承受著社會的忿怒與不公不義,苟活殘存在邊緣。生命卑微,宛若塵土。日子是漫長永無停止焚燒的夏天。


此劇由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劇場表演工作者共同創作。將原著小說詩意的語言譯寫為炎熱的身體文本,希望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創作型態的創作者交織在一起,透過彼此對人文社會的關懷,呈現出充沛的生命力量,撞擊出火花

《忿怒》之人二-客觀徐麗雯


第一次見到徐麗雯,是在排戲的時候。江之翠劇場內,鄭尹真帶著她和俊耀,學用不同的身體部位發聲。一整天下來,汗水和疲倦厚厚一層。這時候我怯怯的問她,會不會很累,有力氣聊聊自己嗎?她說好啊。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咖啡店,她一會兒說,一會兒靜靜的傾聽,或者傾身趨前,仔細觀察你的反應。我直覺這是一個關心他人是否自在的人。

來自屏東麟洛,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庄。她愛藝術,但交出來的菜單拉拉雜雜,東西古今像牆上花花綠綠的拼貼。成大中文系在學時,便發表劇本創作、參與戲劇社編導演出。大學畢業到考上北藝大劇本創作所,這段期間「丟了很多履歷,想的到的工作都丟」她想過咖啡館、她試過當空姐,卻在被問動機時動彈不得「我看起來渴望這份工作。我看起來勝任這份工作。但是我沒有辦法讓自己看起來相信自己」;之後,她得到一份編劇的工作,但女主角臨時辭演,她被導演召去試試;接著五年,她的演出作品有入圍金鐘獎女配角的《桂花釀》、《飄浪青春》......,並且不斷累積。她同時自任編導、製作了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等影展的影片《黑貓大旅社》。編導演三棲的她,年紀輕輕,這次因著信念和機緣,加入《忿怒》劇組。友人說「舞台劇磨鍊後才是真正的演員」、而她「渴望找回自己的身體」,面對別人的答案、未知的挑戰,她說,「我要試了才知道」。

聽過她說話,又讀過她的文字,覺得一個感覺較為篤定,一個較為細膩、不確定,衝突感自然的產生。好比最近,當遇到喜歡的作品,好比黃碧雲,她會直覺認為「有一天,一定會和她在任何形式上發生關係」,狂妄的對自己和別人說:「這是命定!」但當柔軟的自身狀態,遇到現實的高度落差,她寫下—「過不去的時候,我會有很白癡的念頭,不過目前都還生效,就是『做完這件事我就可以死去了』。從卡關到完結之間我總是這樣渡過的。但是事情做完之後,就有新的事情讓我覺得『那不如做完這件事再死去吧』。於是一直一直下去。

原本覺得,這方式似能將生死抓在自己手中,好像很厲害,但轉念一想,「我就可以死去」反倒提醒死亡的無可掌握;而面對未知的一切,誰不都是毫無辦法?有人自願繳械,順應命運的波動,而徐麗雯抓住自己,不斷向前,未知的事物,總要試了才知道。


(人的面向,幾次怎可能看清?因此只敢說,對於徐麗雯云云,我僅僅是一客者。稍候幾天,與您獻上:主觀徐麗雯-徐麗雯寫自己。敬請期待。)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忿怒》之人一高俊耀:走入劇場的緣份和執著



圖:小宣傳參考《忿怒》劇照畫的俊耀


與俊耀相談是在捷運高架道的正下方,但可能因為很專心吧,即使列車來往,卻聽不太到城市的聲音。訪談中的俊耀甩下涼鞋,擺擺雙腳,在夏日傍晚的市區勉強搧出點風。

問俊耀,為什麼留在台灣創作?口語相較文字顯得靦腆許多的他,左歪右轉,吐出「緣份」兩個字—「這裡有朋友、有資金,那為什麼不把我想做的作品好好在這裡做?」於是乎,2005年迄今,他的編導演創作如《忿怒》、《饕餮》、《死亡紀事》等、編劇作品《尋龍記》、《剪紙人》接連產出。深信「劇場就是說故事的地方」,他總關注故事如何被呈現,畢竟「劇場不是論文,不需要告訴你道理,就是給你故事、讓你去體驗」這也是他認為劇場所以迷人之處。

1992年,我作為一個廿來歲的小毛頭,在誤認為讀戲劇就是拍電影的情況下,一頭栽進了『劇場』這個圈子,報讀了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等到釐清戲劇與電影的分野時,我畢業了。我這樣的經歷也正如大部分同學的經歷一樣,歷經了三年的『特訓』,我們面對了選擇。於是有的直覺『噢,我選錯了』,乾脆從此離了開;有的毅然全身投入,立意戰死沙場;有的如我,一腳踩進劇場的漩渦,一手拉著現實的藤蔓,期待能夠一邊工作賺錢一邊養理想[1]」這段看似詼諧的文字,並非來自當日訪談,而是他嫻練的文字,替我們打聽了他踏入劇場的機緣……。

「死?累?愛?幹?衝?拼?」請俊耀找一個字形容最近的自己,他猶豫了。受限於劇場生態,除了自己的戲、同時還有其他案子要想;一邊排練批判資本社會的《忿怒》,還要思索宣傳的效果…….。面對自身疲倦或者環境的弔詭,他最後選擇了「瘋」一字—「努力去把握現在能做的東西吧!至於會怎麼樣,那就看天……」訪談的最後,他一時想到薛西佛斯的神話故事:我知道我的命運是一直推石頭上山,但起碼我意識到我無法逃脫,情況就不一樣。「即使有些事物好像是循環,活在世界上沒法掙脫,但意識到以後,才能想怎麼去改變、去掙脫……」他說,覺得這故事很符合劇場;也許對俊耀而言,做戲就是提醒自己變成薛西佛斯、「意識到自己生命」的過程吧?!





[1] <2000年後馬華劇場的發展面貌勾勒>,高俊耀,2009
檢索日期2011/8/9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忿怒的請教!麻煩了Q__Q

Q:請問一下禾劇場大大!
為啥咪這戲叫忿怒?七宗罪又是啥?黃碧雲是誰啊!?@@

A:
^^" 小的不才 找了一下維基百科+網民所說,拼湊如下:

1.本劇劇本<忿怒>改編自黃碧雲一短篇小說。此書《七種靜默》​(香港天地出版)or《七宗罪》(台灣大田出版)一樣收錄了七篇​文章,分別探討人的七種罪行。(港版又多收錄了幾篇:《突然我記​起你的臉》《創世紀》《心經》《溫柔生活》四篇小說、並且聽說台​灣版沒有黃碧雲寫的「上帝之罪」:「上帝之罪,在靜默無言。 如果有七宗罪,上帝就有七種靜默。 人在上帝的靜默之中惘惘爬行。」
──黃碧雲〈七種靜默〉)



2.人類七罪之說,最早於希臘時期的修道士所言(肥胖、色慾、貪​婪、傷悲、暴怒、懶惰、自負及傲慢),後來中世紀的基督教學者也​有對此多所註解(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七宗罪》(在小說中)分別是:饕餮、懶惰、忿怒、妒忌、貪婪、​好欲、驕傲七篇小說。由於禾劇場的高俊耀和友人都非常愛,目前已​經改編過饕餮與忿怒。明年也確定會進行<懶惰>的重編。高俊耀說​滿希望能把七篇都做出來!

3.至於黃碧雲訴隨....?我查到禾劇場的部落格上,一個叫拉​麵的宣傳寫到:

有人說黃碧雲

黃碧雲,1961年生於香港的女人,女作家。有人說她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畢業,有人說她是香港大學新聞系畢業。有人說她是犯罪​學碩士,也有人說她是公共行政系哲學碩士。有人說她做過教師、秘​書、執行幹事、主持人。有人看過她跳舞,到台灣到歐洲,有人喜歡​,有人看不懂。有人說她的作品暴烈殘忍,有人說她讓讀者感受到的​痛苦,其實就是溫柔。現在,有人把她的小說改編成戲,有人喜歡她​,有人也想讓大家喜歡她,並思考這個身處的世界;從香港到台灣,​到許多地方。有人說,她的忿怒就是他們的忿怒;那是他們共有的愛​,那些生活之中反覆令人傷痛,又碰觸希望的可能性。

請問這樣有回達到你的問題嗎?
Q Q有的話幫我按個讚好嗎







參考資料(檢索日期2011/8/16):
1.http://magz.roodo.com/article_img/941_img_maxe4258b36.jpg
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89490/
3.http://zh.wikipedia.org/wiki/七宗罪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禾劇場 2011【身心工作坊】系列課程
舞踏‧費登奎斯   Butoh Feldenkrais

身體處在扭曲卻和諧的狀態裡,帶你看見鮮明的地獄景色,同時又是真實的生命能量。




師資介紹─蔡佩仁
英國倫敦拉邦中心校長獎畢業,曾獲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台頒發傑出表演獎,曾獲維也納國際舞蹈節獎學金,與多位歐洲當代編舞家合作;舞台經驗包括法國Ariadone舞踏團專任舞者,及台灣優人神鼓團員。200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完成為期四年的費登奎斯專業教師訓練,通過國際費登奎斯動作教育協會認可取得專業教師執照。曾於冰島國家芭蕾舞校、倫敦拉邦中心、英國舞踏協會、台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東大學身心學系、康伯拉思國際體研授課,並指導功能整合個案課程。

地        點:竹圍  身聲劇場
時        間:2011.9.17~18  10:00~17:30
學        費:2000元
招生人數:20人 (未滿12人不開班)
優惠方案:禾劇場之友、工作坊舊學員九折,早鳥價 8/26前報名完成八折
洽詢專線:0917-793-139  羅先生


課程內容:

舞踏作為一種基進的挑戰與催化劑,來對於動態的身體進入深層且私密的探索。這不是關於如何做動作,而是關於真正的動:身體的動態與內心的觸動。注意力轉向內在,擺脫身體外在的虛幻形象,來促使和動作的本源與驅力實現深度連結。參與者將學習如何運用想像力工作,並且以如詩的意象來引導作為轉化的工具,這將會非常珍貴且強大。在身體上,得以發掘出許多不同面向的自我,並且延展出各種像是動物、植物或非人形的存在實體。每個階段將以身體訓練作為啟始點,包括費登奎斯(Feldenkrais)、聲音與舞踏技術。在舞踏技術中更著重於專注在波動的、螺旋的、圓形的動作模式,調和呼吸與聲音。而舞踏的行走樣態將作為一種工具,使我們領悟包含在靜、寂、空的動作之力。無論是在團體或單獨呈現的結構中,在即興的或已經編就的舞步裡,都讓參與者得以探索內外空間的交互連接,享受緩慢動作裡的愉悅質感,但同時以動態的能量和驅力來加以啟動。

Butoh acts as a radical challenge and catalyst for a deep and personal enquiry into the moving body. Butoh is not about doing movement but about being moved. Concentration is turned inward, away from the external mirror image of the body, to encourage a deep connection to the origin and impulses for movement.  Participa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value and power of working from imagination and from guided poetic imagery as tools for transformation. The body can discover many selves and extend into animal, plant or non-human entities. Each session begins with a short body training session incorporating Feldenkrais, voice and Butoh techniques that concentrates on wave, spiral and circular movement patterns allied to breath and voice. Butoh walks are taught as tools for realising the power of movement within stillness,  silence and emptiness. Group and solo structures, improvised and choreographic allow participants time to explore the fluid interface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space and to enjoy the delicious quality of slow motion work allied to working with dynamic energy and impulses. 


報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