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3/26 高俊耀X羅淵德 導演訪談拍攝花絮


本週六台北低溫十二度,禾劇場工作團隊不畏風雨,齊聚身聲排練場,
拍攝「過去的未來」導演訪談花絮。

我們邀請到孟學來為我們掌鏡,他騎著機車冒雨奔來竹圍。

(帥氣有形)


偌大的身聲排練場,平時拿來排練,此時外面點滴著雨聲,不時有捷運列車呼嘯而過,
而這裡僅有我們五人,卻也溫馨有趣。


                                         卻在此時,一隻身聲當家貓—西塔橫步而過,轉瞬翻上屋頂不見蹤影。
對於談自己的創作,面對鏡頭,兩位導演漸漸能放鬆的應答自如。 
面對宣傳亭潔提出的問題,
不時也有沈思的時刻。








終於到了各自講自己作品的時候,
注意到dog的手勢非常靈活.....
而俊耀面對鏡頭,很像是京劇演員的嚴肅獨白;


訪談最終,攝影大哥孟學拿出手機,讓我們試玩「翻桌」遊戲,五人輪流車拼,
不斷摔手機......

最後大家收拾東西,打理環境。步入戶外的冷風與細雨中。就著黃色的路燈走回捷運站,dog和我們在捷運上說著他對表演的想法,對於後生的我們而言,能聽到真是慶幸。

拍攝完畢,有待孟學剪接,請大家翹首期待吧!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過去的未來】精美DM出爐了!!!



今天起您可以在下列地點拿到禾劇場【過去的未來】超精美DM :

公館區
誠品台大店、女書店、茉莉一店、茉莉二店、胡思二手書店、雅博客二手書店、晶晶書庫、唐山書店
挪威的森林咖啡、Cafe Bastille、帕多瓦咖啡、魯米爺、靈感咖啡、黎人咖啡、香草天空、巫雲、小飯廳、小地方、ODEON、Picnic cafe、貝氏邏輯、波黑米亞咖啡食堂、路上撿到一隻貓
女巫店、河岸留言、PREFER MARKET

政治大學區
藝文中心4樓、中正圖書館、綜院圖書館、傳播學院、大勇樓

師大區
茉莉師大店、書香居二手書店
Cafe Bastille、希臘左巴、insomnia、Mo!relax Cafe、米倉咖啡、鹹花生
Neo hair salon

忠孝東路區
國際藝術村、華山1914、1914connection、倉庫藝文空間、咖啡實驗室

文山區
表演36房

持續佈點中!

如果你在上述地點沒找到DM的話,請速速聯絡我們!
也歡迎大家提供地點給我們!

禾劇場【過去的未來】,期待與各位相見!

  

【過去的未來】-《死亡紀事》創作理念 by 導演 高俊耀

‧創作理念‧


生命總傾向於簡化,因此我們需要訴說某種故事,以對抗這類簡化的機會主義。
                                                                                                                          ──約翰‧伯格
近十年前偶然看見的新聞:
一位剛去世的華人屍體被回教宗教局從墳墓挖了出來,重新安葬,
因為他的身份證上註明了他改信回教,有個馬來名字。
篤信道教的家屬當然提出抗議,唯事後仍是不了了之。

這個新聞就這樣沒了下文。

但故事繚繞,像根刺,藏在心內某個角落,時不時跑出來戳一戳,於是我開始蒐集資料,然後發現,類似的故事在之前的過去在之後的未來依然持續著,依然,沉默著。

於是開始明白有種「恐懼」微妙而深深植入在我們的生活與意識當中,即關乎政治、宗教、族群,在這裡可以貼個標籤叫「馬來西亞」或「多元種族社會」;但穿透故事表象,更關乎人的存在和藉以對待的生活方式,無所謂疆界地域,無所謂膚色言語。

於是從創作裡頭提出了,紀事的可能。

正如我所喜愛的文化評論家約翰‧伯格所提及,紀事是公開的形式,如同史詩,其時態是歷史現在式。
「故事堅持談論已經結束的事,不過是以一種儘管它已結束但卻可以被留住的方式談論。這種留住和回憶比較無關,而更接近一種同時存在,過去與現在同時存在。」

劇場成了創作扣問的姿態,故事如刀刃劈開時間的縫隙,讓我們得以窺探,從靈魂的無所安置到身體的無所適從,我們踏進了一場存活的未竟之路。

於是我試圖透過死亡召喚生命的可能,因為恐懼讓我們凍僵在身體的某個狀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哪裡也去不了。

‧演出內容‧

故事由一具不知該埋往何處的屍體開始說起,卻逐步踏入了迷宮般、糾葛不清的文化淵源情感關係,事件由小變大,由大變無,然後在爭論不休當中,屍體消失了仿若不曾存在,故事跟著結束,一切敘述也隨著煙消雲散,彷彿歷經了一場死亡扣問的荒謬之旅。

【過去的未來】-《孵生》創作理念 by 導演 羅淵德

‧創作理念‧

 
創作者就讀於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現於精神科病房實習。
在病房中接觸到許多困於自己人生故事的病人,對他們而言,未來沒有辦法去加以計畫,現在就如同身處於黑暗當中一樣。
病人常會問:「為什麼自己會這麼痛苦?」他們的樣子就像初生的嬰兒般無助。
從他們的疑惑中,見到許多人性的弱點和在生活中的掙扎。

當我們一直關注於過去和未來,其實不斷錯失的是現下的時刻。

基於跟精神病人接觸的經驗,以及對於生活和生命的反思。創作者試圖透過和演員一同與自我生命故事工作的方式,實驗出精神與心理的狀態如何塑造出人的生活面貌。
運用精神學家容格的精神理論及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身體美學,在一對姊妹的故事中探討她們如何在心理上互為陰影而又彼此依存的關係。

人的靈魂或許要經過一段黑暗的歷程之後,才得以真的誕生,這是在陰影中探尋自我的途徑。從母親的子宮產出是種先天既定的由黑暗到光明的旅程,屬於身體的;而直到人得以有意識說出我已經真正的出生,成為獨立的個體,這又是另一段蒙昧的過程。

在這次的靈魂出生之前,人勢必經歷過許多這世界的種種形跡,無論在社會、家庭、個人的領域,許多不同的情感都會累積在精神狀態中。這便是一段黑暗,我們都在行走著的,甚至沒有被覺察。或許在肉體行止運作之前,都無法覺察。

‧演出內容‧

劇中的姊妹正處於這般的黑暗之中,她們渴望能過著自由的生活,不斷堅持著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卻在生活中遭遇了太多無法調和的事物。她們一直不懂為什麼,日子像是缺乏了光明般地徬徨無助,卻也不肯承認自己正處在黑暗當中。

到了某天,分開生活許久的姊妹再次相逢。剛從精神病房離開的姊姊進入了妹妹的生活,兩人開始得到機會去檢視從小到大曾經分享或拒絕的記憶。那些由父母、親人、朋友及愛人施加在她們身上的價值觀,到底扭曲了她們什麼?姊妹彼此覺得無法接受對方的生存方式,但是又莫名地受到吸引。這是姊妹的情感,是血緣的牽絆,還是心底那不被自己接受的陰暗面所造成的相互糾葛?

姊妹之間像是鏡子,或是互為陰影,映照出了不願面對又無法逃避的面向。這些面向造成了她們生命的絕望困境,這也是在眾人心中難以承受的黑暗,根植於人性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