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禾劇場《他們的房間》今晚起倉庫演出

七個普通人處在一個屋簷下,從複雜又痛苦的共構舞步中,被彼此的關係熱鍋燙傷。他們隨時在拿捏彼此的距離,舞步雖輕,但那些不經意的姿態都在心上留下極深的刻印。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尋求被愛、尋求注意、尋求付出,用著自以為正確的方式愛人。

禾劇場於2011年底推出跨年度輕美學作品《他們的房間》,重建了家庭中愛的關係,每個人對愛的想像,然而悲劇就在人人都覺得在做著正確的事情,結果卻絕對偏離了各自的期盼。十二月三十日至一月一日在倉庫藝文空間,邀民眾一同共享生命最私密的家庭故事。

禾劇場成立於2010年,短短兩年,即獲得台新藝術獎的提名。劇團創作者,長期接受世界戲劇大師耶日‧葛羅托斯基(Grotowski)傑出弟子及其私人助理陳偉誠的身體訓練,創作形式結合了肢體、聲音及文本的展現,希望藉由密集的身體工作,挑戰自我,激發身體潛能,以探視身體不可見的精神狀態,碰觸超越形體的心靈裂隙,展現對社會人文的關懷。團長暨導演羅淵德更是希冀以心理學為其面向,推出跨年度輕美學劇場作品,試圖找尋現代冷漠社會背後的癥結。

導演羅淵德強調這次特別選擇倉庫藝文空間,過去是擁有八根大柱的舊銀行文件倉庫,場地本身擁有獨特的質感與回憶。他也希望藉由這麼近距離的小劇場演出,對觀眾傳遞能量與關懷,他也相信舞台劇這種獨特卻深刻的情感,在即便刻苦的環境,表演藝術仍舊能給予人無法忘懷的力量。

現場噪音設計張又升,與導演過去在藝穗節合作過一個結合舞蹈與影像的作品,但與劇團一起工作一個完整的演出,是他的首次嘗試。張又升從第一次看劇本,就開始構思如何為情境量身打造配樂,但舞蹈戲劇部分,是在開始排練後才發展出來的,為了配合舞蹈所需要的節奏,又必須將音樂作大幅調整修改。但對於他個人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經驗。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蕃薯藤】開《他們的房間》的門 看見自己也在其中

家,是一個人的根,同時也是個人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最難以面對卻必須釐清的問題根源。禾劇場導演羅淵德即將在1230日起,讓七位演員打開房門,讓觀眾走進倉庫藝文中心他們的房間,看見家庭成員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卻在其中照見自己。

故事開始於家中的大哥帶回一位癌末女子,在母親的反對下堅持要舉行婚禮,進而延伸出家庭成員中混亂複雜的關係。家庭對每個人來說到底是什麼?是羈絆、束縛、限制,還是對於愛無盡的需索與給予?家庭是每個人開始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場域,透過與家人關係的建立,一方面也形塑了我們的自我,於是所有一切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問題,最深層的根源,還是來自於家庭。

羅淵德說,他無意要藉由這齣戲給出觀眾甚麼答案,因為最普遍的狀況,是我們根本看不見問題在哪裡。《他們的房間》由七位演員搬演關於這個家庭的故事,在戲劇性的場景間,演員跳出角色而作為一個單純的人存在,在觀眾前述說各自關於家庭的故事。羅淵德希望觀眾在這些真實的獨白,以及戲劇場景間,讓觀眾能夠與自己的生活有所連結,看見自己。

「家庭是成員間一起共舞」。從這個意念出發,演員們也發展出一支支表現家庭關係的舞碼,在時聚時離之間,各自於不同方向間互相拉扯又或聚攏。羅淵德長期與波蘭劇場大師葛羅夫托斯基的弟子陳偉誠學習身體訓練的方法,這次也帶領演員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身體開發,「這些演員的肢體動作,以及這個戲,都是從他們身上自己長出來的。」也因為這樣,《他們的房間》真實而誠懇。

2011年到了尾聲,《他們的房間》挑戰你是否敢於打開倉庫的門,面對心底最真實關於家庭的愛恨糾葛,在一年將盡迎向新年之際,與演員們在房間裡密談,然後帶著感動與勇氣走出劇場。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他們的房間》演前倒數4天!!

家庭永遠是個難解的題,跨年總是選擇與朋友相處的你
有沒有什麼話,今年還來不及對家人說呢?
《他們的房間》演前倒數4
今年開始為家人跨年祈福

想知道導演羅淵德如何現聲解讀這齣私房好戲
千萬不要錯過明天早上( 12/27 星期二)
小魚 主持的【臺北真女人】節目喔!!
歡迎鎖定FM93.1 上午9-11點,
詳細訊息,可到小魚的粉絲專頁走走看看、按讚+留言分享唷~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中國時報】羅淵德解構家庭 禾劇場作心理諮商


就讀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劇場工作者羅淵德,將身體表現與心理學理論加以融合,編導了《他們的房間》,以一個問題多多的家庭為背景,從一個賺人熱淚的芭樂情節為開端,呈現家人之間的互動關聯。
     羅淵德求學過程很「複雜」,原就讀政大中文,感覺無趣,於是輔系新聞、開始玩劇場。研究所念戲劇所,認識前輩劇場工作者陳偉誠,接收貧窮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的身體表演訓練,又讀了榮格的理論,因此考進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所。
     去年,羅淵德與馬來西亞籍的劇場好友高俊耀創立禾劇場,以身體和心理為出發進行創作,如創團作《過去的未來》的〈孵生〉段落,羅淵德便以一對姐妹的情感故事為主軸,同時探究心理狀態。羅淵德笑說,自己像以劇場作為心理諮商研究的臨床實驗室,「我想找出另一種說故事與表現理論的可能。」這一回,羅淵德是以原生家庭為主題。
     羅淵德分析,若想表現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心理諮商的方法就是鼓勵人去談論、言說不好的回憶,透過述說達到抒發的效果。但在劇場,劇本是編寫的、演員是揣摩的,很多真實的部分是無法完全打進觀眾心裡。
     羅淵德以心理學中「家庭關係是我們共舞共構的」說法為起點,將它帶回劇場,透過一個看似混亂的家庭,以成員的生活,呈現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乃至成員對於家庭的影響。
     故事從長子帶回一位罹癌僅剩三個月壽命的女友開始,他們決意互許終身,母親無法理解,弟妹開始崇拜、曖昧這位有情有義的兄長,女友竟與弟弟有了情愫。透過一片混亂的設定,羅淵德試圖剖開人與事件的另一面向。
     禾劇場《他們的房間》十二月卅日至明年一月一日在台北倉庫藝文空間演出。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聯合新聞網】禾劇場「他們的房間」 7段難忘的私房故事



【聯合新聞網╱文、圖/特約作家賈亦珍】

「自以為是」經常是形成悲劇的原因,害人也害己,禾劇場導演羅淵德新戲「他們的房間」說的就是一個充滿了「自以為是的善意」的家庭,自我傷害、互相傷害的故事。


「自以為是的善意」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因為它是「自以為是」,所以不會考慮接受者的感受、需求、或是否帶來干擾或不適,而因為它是一種「善意」,所以,給予者「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在做好事,接受者理應快樂接受,衝突就在「你給的從來都不是我要的」狀況下一再發生。


而當它在一個家庭裡發生時,就更可怕了,因為你無處可逃,你只能接受,並且時時刻刻籠罩在被這種善意帶來的壓力壓垮的情況。

「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最親密的人。」羅淵德說:「一個家庭裡,不管組成分子各自的好或壞,他們都必須一起跳『共構的舞步』。」劇中就有好幾個群舞的段子,乍看之下這個家庭踩著一樣的舞步、一樣的節奏前行,但細看每個成員,各有各的表情,各有各的姿態,而且彼此妨礙。

這是一齣進入到心靈深處探索的戲,如果你知道羅淵德求學過程是先唸戲劇後讀心理的話,你就知道他為什麼做這麼一齣難度很高的戲了,「我希望結合這兩樣我學的東西,開始講一個家庭的故事。」羅淵德說:「戲裡頭家庭各成員的傷害,都是彼此不經意中造成,沒有誰強迫誰,卻讓每個人都覺得無路可逃。」

這齣戲的演員是今年6月經試鏡後招募進來,多非職業演員,「那時還沒有劇本。」羅淵德說:「我希望跟演員一起,透過集體訓練相處的質感,共同創作這個劇本。」劇本改了3次,「3次故事都完全不同。」目前採用的故事是這3個月發展出來的全新情節。
「第一版劇本完成時,其實我有點心慌。」羅淵德說:「好像少了一點什麼?」最後發現,好像少了演員自己的聲音,少了他們自己的生命故事,於是在最新版的劇本中,每個演員都要在台上來一段獨白,跟觀眾說自己真實人生裡的生命故事,透過這些獨白,你會深刻地體會「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句話。


排練時羅淵德並不限制演員在獨白時要固定說同一個故事,「完全看他們當下的心理及感覺,說出當下他最想分享的生命故事。」未來在演出時也一樣,他們有可能在不同場次的獨白說的是自己不同的生命故事。

7個演員、7個緊鄰相依的房間,帶給你7段相似又難以忘懷的私房故事,「他們的房間」將於12月30日至明年1月1日在倉庫藝文空間演出5場,購票可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www.artsticket.com.tw/),或上網搜尋「禾劇場」。

全文網址: 禾劇場「他們的房間」 7段難忘的私房故事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799928.shtml#ixzz1hKmKTE3E
Power By udn.com 

【他們的房間】倉庫和房間


倉庫,來自舊銀行存放紙本文件的舊倉庫,一所藏身於台北秋葉原的資訊大樓。隨著時代變遷,電腦代替大量的紙本,被長時間廢置不用,本要規劃改建作為商業用途。20085月,群身處於台北角落與關心文化的朋友們,因有感於此空間地域與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台北文化空間之不足,因此籌措經費並提出「庫存空間創意」的想法,希望能 夠將這個空間提供給非營利組織、文化工作者及有場地需求的朋友自由運用,而將各種多元使用空間的態度與創意軟體累積庫存,成為一種抽象的文件保存與累積。

此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舊倉庫,但倉庫不再庫存具體的物品,改而庫存抽象的知識、創意、社會思想與改變社會的夢想。未來,倉庫鼓勵在城市 中努力的非營利組織、文化工作者、青年朋友,都可以妥善彈性利用這裡的場地,傳遞他們的理念,並且藉由此平台與其他非營利組織交流,了解別的領域團體正在 憂心與捍衛的事情,這裡將匯集多元的思考與對未來世界先進的想像與研究。在面對價值衝突時,倉庫文化即主張站在理性批判與弱勢的一方。

禾劇場《他們的房間》這次大膽挑戰非劇場空間,利用挑高四米,擁有八根復古老舊石柱的倉庫,企圖營造一個魔幻寫實的家庭場景,在柱與柱,以及一座挑高的書牆之間,營造歪斜變形的房間,上演一場家人共構舞步的荒廟實景。

倉庫藝文空間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343F (忠孝東路vs八德路口,彩虹3C資訊廣場樓上)

開館時間
週二至週五 12:00-20:00(週一休館) 週六至週日 11:00-18:00

交通方式
捷運:
忠孝新生站一號出口 步行約兩分鐘

公車:
站牌< 忠孝國小>202212212()232232()262299605605()
<忠孝新生路>109214214()222222區、226280280()2905056426436656686767272()、松江幹線、松江新生幹線
<台北科技大學>257276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他們的房間】最難的不是怎麼飛起來


《他們的房間》是一個關於「人」的實驗,結合戲劇表演與心理學的領域,探問什麼關於人的心理和人的表現的問題,例如:「人為什麼會這樣反應?」、「人為什麼要做出如此的行為?」、「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會讓人呈現出這樣的心理狀態?」、「人的情緒是怎麼影響自己和周遭他人的關係?」。而這一連串的追問,也會導向《蘇菲的世界》一書,最大的探問:「你是誰?世界從何來?」,而你,「要怎麼活在這個世界上?」。

一個僅剩下三個月生命的癌末女子,卻讓男人奮不顧身的愛上,不顧母親反對,擅自決定帶女子回家照料,希望用真愛陪伴她生命最終的日子,也為她打破母親定下的家規,成為家中唯一有上鎖的房間。一波強大的漣漪開始撼動著整個家庭的平靜,她卻拒絕婚禮,反倒開口要求一場為她舉辦的葬禮……。

導演羅淵德,企圖從劇場創作以及心理學之間,找尋現代人各種造成情緒壓力的事件主宰了每個人不同的生活面貌。這是許多人自我關切的面向,而劇場也透過演出,以家庭為核心,來關心、探索人的生命的核心。猶如麥克‧喬丹的飛翔灌籃經驗之語宛如一則歷史隱喻:「最難的不是怎麼飛起來,而是如何保持平衡地安然著陸。」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旺報】禾劇場 從他們的房間看人生


年終歲未是迎向未來,也是進行反思的時候。禾劇場12月30日至1月1日在台北倉庫藝文空間,推出跨年新戲《他們的房間》。舞台上7個演員,7個緊緊相鄰相依的房間,帶來7段私房故事。從中凸顯家庭給人的考驗和存在的神聖性,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最親密的人。

《他們的房間》創作概念引伸自吳爾芙的女性主義名著《自己的房間》,「Room」的涵義除了房間之外,還包括空間的象徵。導演羅淵德以另類角度思考「房間」,提出疑問:「自己的房間(空間),是否真的是由一個人能夠獨立進行畫分與建構,或者是被別人所規定?」

因此當人們建構擴張了自己空間的同時,卻也可能佔據壓縮了他人的房間。在生活中,人處在各種各樣相互影響的關係系統之中。家庭裡,更以愛為藉口,可以不顧一切地追求我們認定為對的選擇,藉此也無形間擠壓了他人的房間。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死亡記事》2011澳門城市藝穗節演出劇照

活著的人都想「安身立命」,
可有些人即使死後卻不容安身。
父親不在場的屍體,喪禮上的一對兄弟,
離散 、含糊的身份認同,翻土而出。

繼去年澳港台藝評人一致讚好的《忿怒》後,禾劇場帶來全新劇場創作,簡約而力量攝人的肢體,以及精準的戲劇語言,再度進逼觀眾的感官與思想。




















導演:高俊耀
編劇:蔡承粲、高俊耀
演員:蔡德耀、高俊耀

【小劇場導演想什麼?】2011澳門城市藝穗節-片段試玩工作坊。

【小劇場導演想什麼?】2011澳門城市藝穗節-片段試玩工作坊。 導師:高俊耀

俊耀在澳門的「片段試玩工作坊」,和大家分享小劇場導演如何在最少的資源下構思精彩的小劇場作品




工作坊part1.課程說明


工作坊part2.課程教學  大家都很認真聽著俊耀的指導呢!



工作坊part3.課程呈現
由學員決定呈現的觀眾和演員關係,會有各種不同的觀看方式




大家在看什麼呢??

呵呵,學員選擇舞台下方做為他的舞台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聯合報】「他們的房間」談原生家庭造成的傷痛

 
心理諮商與劇場有何關聯?現正就讀台北教育大學諮商所的羅淵德,潛心鑽研貧窮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的表演訓練將近十年,希望將大師的戲劇方法與人的自身生命探索相結合。禾劇場的新劇「他們的房間」,羅淵德帶領七位以此為目標受訓半年的演員,以身體表演呈現「原生家庭」在人身上留下的傷痕與困境。
考進北教大之前,羅淵德曾先後於政大中文系與台大戲劇所就讀,大學時代還念過教育與新聞。連結他在各學科所學的,是「對人的好奇」。跟隨葛托夫斯基親弟子、劇場資深工作者陳偉誠研習多年,後又因為讀了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作品而考進諮商所,歷經精神科病房實習的羅淵德說,心理諮商不止讓他接觸到很多個案故事,也學會利用不同眼光看待事物。
新劇「他們的房間」,故事發生在一個家庭,因為長子帶回一個僅剩三個月壽命的癌末未婚妻,而在親人間產生各式衝突。
「這種『付出』行為可能會感動大多數人,可是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有些無法給予他人承諾的人,會借此彌補自己的缺憾感,這稱為他的『未竟事物』。」羅淵德說,很多人對自己的家庭充滿不滿,無法改變,又離不開。也有很多人,因為幼年時在家庭得到的負面經驗,長大後一生受自己的「未竟事物」所困,在每段關係結束後,仍只感到無比空虛。
「我想將人與人之間彼此影響的關係,轉化為戲劇表演的形式,讓觀眾有更直接的體會。」羅淵德解釋,國外甚至還有「戲劇治療」執業師,藉由戲劇的能量和臨場感,帶領個案面對並釋放童堤時代的傷痛。
「他們的房間」將於12月30日至明年1月1日在倉庫藝文空間演出,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中心。


全文網址: 「他們的房間」談原生家庭造成的傷痛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6771860.shtml#ixzz1g9Cpslf0
Power By udn.com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七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 的房間─
她是如此驕傲與好奇,即使她的言語造就了自己的女兒與孫子的不幸,她依然相信自己沒有錯。這個世界不過就是個試驗場罷了。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六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她(們) 的房間─
她必須審慎地控制控制家中的狀況,維持穩定與和諧,不能夠再將發生過的錯誤再次出現…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他們的房間】門後CF Ver.3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五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 的房間─
所有人都各懷心事。氣氛越來越不對勁,一向最不在乎世事的他,卻是最將一切看在眼裡的人,他試著讓大家開心…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他們的房間】不在於你留下來,而是你為什麼離不開?


《他們的房間》講述了一個家庭中愛的關係,每人對於愛的想像,鏈結出一種奇異的,凝視的,卻若有所思的眼神。跨越四個世代的故事裡,他們總是淪落相同的困境,於重複的脆弱裡失足。大多時候雜湊不起的答案,不在於你留下來,而是你為什麼離不開?

家庭給人很大的考驗,是痛苦的,這也是家庭的神聖性。家庭成員用複雜又痛苦的舞步在家庭舞蹈中舞動,有時被彼此關係的熱鍋燙傷,不時又被家庭成員的腳步踩個正著。因為愛的緣故,所以有了讓自己安心的藉口,可以不顧一切地追求。然而悲劇在於人人都覺得在做著正確的事情,結果卻絕對偏離了各自的期盼。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四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 的房間─
他愛著她,為著她受到所有人的喜愛而暴躁。但是她就愛他這生氣的模樣。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三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 的房間─
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她要孤注一執,說出最深沈的祕密,或許世界歸零毀滅之後,她就可以明白了。

《他們的房間》早鳥八折EDM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二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 的房間─
他覺得自己夾在所有人之間。他付出了所有,卻一再被要求更多。在家裡面,從來就不是個公平的地方。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他們的房間】歪斜的房間之 (導演)創作概念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一個個體可以歪斜變形到什麼程度而依然是自己?一個被愛的生命體可以歪斜到什麼程度而依然是一個被愛的生命體?一張可親的臉在疾病裡、在瘋狂裡、在仇恨裡、在死亡裡漸行漸遠,這張臉依然可辯嗎?『我』不再是『我』的邊界在哪裡?」

《他們的房間》創作概念引申自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女性主義名著《自己的房間》,透過追問別人的房間/空間,來回想、審視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交互關係,以及彼此的空間如何區隔、重疊。在生活中,除了性別之外,人處在各種各樣相互影響的關係系統中,因而影響了心理狀態、情緒,以及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

Room」的涵義除了房間之外,還包括空間的意義。在吳爾芙(Woolf)《自己的房間》中,探討女性要有自己的空間/房間,才能夠進行真正的創作。可見空間/房間的意義是探討創作與自我議題的重要切入點。由此概念引發,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空間/房間的面向,那就是自己的空間/房間是否真的是由一個人能夠獨立進行劃分與建構,或者是被別人所規定?可能是被分派了一個房間,或者是被限定在某個空間中工作、生活。更不自覺的是,也有可能是因為在你周遭的其他人建構了自己的房間、佔據了自己的空間,因此使得你沒有選擇,就只能在夾縫當中努力也想取得自己的空間/房間。但是在無形中,你又成為了壓縮他人空間/房間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不在這個房間裡了,我還是我嗎?

《他們的房間》開門故事之一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在 () 的房間─

這個家庭幸福美滿的生活到處充滿破綻,
她喜歡嗅聞著這些蛛絲馬跡,
這是她生命的意義與希望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最親密的人,太過熟悉的一言一行,在無形中種下了撕裂的傷口。然而悲劇在於人人都覺得在做著正確的事情,結果卻絕對偏離了各自的期盼…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他們的房間】早鳥八折優惠




有一種靜謐
在空氣中讓你感到窒息

有一絲糾結
你想脫口卻又嚥了口水

你想回家
被愛
好不容易深夜的晚歸
鑰匙聲只換得慣性爭吵
甩上房門
默默吞噬
自己

禾劇場2011-2012
跨年度輕美學作品
給你知道愛
與非愛

早鳥八折優惠  11/31截止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他們的房間】演出資訊

禾劇場跨年度輕美學作品
《他們的房間》-The Space Without Me




有七個人,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 
這被稱為悲劇的最大原因 
在於你無法責怪別人,包括你自己... 





自己的房間是靈魂賴以存活的神聖空間 
用磚瓦 用框櫺 用牆壁包圍出心安的邊線 
Virginia Woolf以自由為最高圭臬 
於是你能夠微笑 能夠冥想 能夠沉思 
創作出一個世界 


有時 
你也在傾聽著其他房間裡的聲息 
想望著那些不出來的人 推敲他們房門的意義 
遺忘了如何邀請 以及如何拒絕 
就是撕心裂骨想推動這面牆 
以為可以找到自己 
在他們的房間裡 

演出時間
2011/12/30(五) 19:30
2011/12/31(六) 14:30
2011/12/31(六) 19:30
2012/01/01(日) 14:30
2012/01/01(日) 19:30

演出地點
倉庫藝文空間

購票優惠
票價│500元
●早鳥優惠 11/1-31 期間可享8折
●兩廳院之友、誠品會員、學生可享9折

主辦單位│禾劇場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媒體協力│誠品站、Arttime藝術網、藝文費斯簿

製  作  人│高名辰 
編       導│羅淵德 

視覺統籌│狗子氛圍工作室
燈光設計│林國峰 
現場噪音音樂演出│張又升 
數位技術設計│黃中城 
服裝設計│牟珮雯 
化妝設計│劉依貞

演       員│李松霖、陳婉綺、張巧君、賀世芳、鄭慈萱、林婉玉、蕭景馨 
排練助理│吳佳紜、吳邦駿

禾劇場「他們的房間」演員徵選與訓練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第四發:觀眾回饋-逼視闇黑及之後《忿怒》/表演藝術評論台

劇照攝影:楊茗葳


逼視闇黑及之後《忿怒》
作者:雷煦光
場次:10/16()14:30
來源: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856

作為一個多元敘事的文本結構,《忿怒》這個劇場作品,各別將「演員表演」、「劇場時空」、「公屋故事」巧妙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道社會的「邊緣存在」的闇黑景觀。
當然,上段全然是一種反向陳述,因為劇場創作通常並不是先將各種敘事元素分門別類妥當然後再按圖索驥組接在一起,不是的(同時也不太可能)。劇場創作是在渾沌中逐步釐清各種脈絡的,而這個釐清的過程,在《忿怒》的演出呈現中,清楚地展現出了上述三種維度,讓我們在觀看當中,有了清楚的分析依據。因此,在這篇評論裡,就打算處理《忿怒》如何通過舞台上的演出活動,構成劇場敘事,然後呈現出「社會邊緣」的文學性觀點這條線索。
開場:數個堆疊的白色箱子,男女兩位演員,一些場上換穿的衣服零落,就這樣,戲開演。《忿怒》作為一個類貧窮劇場的示範演出,非常恰當地切入了實際上我們所要看到的這個公屋故事的核心——貧窮——一類同時是物質的、也是人性的貧窮且無路可出的狀態。
作為一個具有大段議論性與文學性獨白、同時也有戲劇性對白情節的文本,場上兩位演員的表演本身,創造出了除卻劇情推演所提供的故事世界之外,另外一層表演的符號系統,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套表演符號系統的構成,是這整齣戲,最核心的藝術工作之一。
演員在空台上,憑藉肢體動作、唸白、穿脫衣物、移動箱子、雙人互動,實際上讓作品幾乎要介於舞蹈劇場與文學劇場的兩種美學風格之間,而站在了那條不甚明顯卻又忽左忽右的模糊界限之上,其實應該說:是《忿怒》在劇場裡,創造出了那條界限。
回到類貧窮劇場的美學脈絡中:演員必須是強大的,而且甚至是最強大的。不僅僅只是「人狗之間」那種類馬戲的表演符號,在《忿怒》中,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演員通過表演在劇場中創造了台詞的時間與空間。這樣講大家或許會認為是廢話,謂之:哪個劇場演出不是演員靠表演在劇場中創造劇本的時空世界?但實則不然,大部份依歸一個文本的劇場演出,無論是戲劇文本或劇場文本,演員的表演都是在推動這個文本內部的敘事發展,目的在於文本敘事的完成,因此,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或方法演技體系的演員,在面對文本之際,是要透過自身的表演,融合進文本敘事的脈絡當中,讓角色看來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甚至感情強度還更勝文本現實。但《忿怒》的類貧窮劇場表演風格不一樣,表演作為舞台上呈現出來的劇場符號,目的不在服務既有的文本,而在創造新的表演文本。
這便是在《忿怒》中我所提出的表演符號層次。
《忿怒》的演員表演透過演員創造性的肢體運動與唸白方式,在台詞之中,開啓了有別於情節敘事的另外一層符號文本,簡而言之就如同文首所寫的:「作為一個多元敘事的文本結構,《忿怒》這個劇場作品,各別將演員表演、劇場時空、公屋故事,巧妙交織在了一起,呈現出一道社會的『邊緣存在』的闇黑景觀。」
《忿怒》的演員透過近乎具有舞蹈性的肢體運動、近乎具有音樂性的唸白語調,處理以三組公屋居民——無錢男vs.瑪麗、垃圾婆vs.遺棄她的兒子、小偷阿伯vs.臨演摔死的小弟——為主軸的邊緣故事,在這個演出過程中,劇場的時空一再被巧妙地轉換:透過簡單的音效、燈光、白箱子和衣物,以及最主要的演員呈現的角色轉換。這個劇場時空的轉換是相當精彩的,不僅僅只是「一人分飾多角」而已,《忿怒》的演員表演之所以能構成整個演出的一層符號層,就在於演員飾演多個角色的狀態不是以詮釋文本角色性格為依歸而已,而是讓文本中的角色性格、獨白與台詞,成為自身表演的素材,因此,文章前面才會說:「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套表演符號系統的構成,是這整齣戲,最核心的藝術工作。」這是我們面對《忿怒》這個演出之際、最值得審美之處。同時,沒有嚴格訓練過的演員身體以及認真排練的工作過程,是做不到的。
姑且不論黃碧雲的小說文學,也姑且不論文學改編劇場的思考面向。就現場演出觀眾的角度來說,整個《忿怒》,環繞在以劇中人所說的「公屋」情境為核心,角色的身分與際遇很明顯都是所謂經濟底層的社會邊緣人,在這些人物當中,通過彼此的「愛、恨、情、仇」建立了角色間關係,也就是《忿怒》的戲劇世界。合理地來看,我們應當可以說:「這齣戲是在提出一種針對社會政治經濟分配不公義的左派批判。」也就是說,這齣戲藉由以小說為本而戲劇性地模擬一個「邊緣化的現實世界」,對現實世界(或香港社會、或不只是香港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現狀提出觀點。倘若這樣的解讀並沒有逸離《忿怒》創作者的初衷的話,那在此可以說,這個目的是相當明確地達到了!至少對觀眾如我,確實接收到了這樣的意涵,而且很清楚。在此便出現了《忿怒》這齣戲的第二層符號系:也就是整個演出所要傳達的「含義」。前面提到《忿怒》的演員,通過自成符號系統的「表演」,將一個關於公屋故事的「戲劇性模擬」,呈現到了舞台上,這兩件事彼此之間事實上又結構了第三層的符號意義,也就是演出的本身:我們在劇場中親身經歷了的甚麼。
劇場時空的轉換大不同於電影的蒙太奇(Montage),但在對於觀眾的感性連結上,卻具有類似的效果。所謂「觀眾的感性連結」,這裡的意思指的是譬如我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通過每秒24格的鏡頭與鏡頭的組接,不同的鏡頭連接在一起之後,竟然會產生一個統一的敘事,這就是所謂電影中的蒙太奇敘事效果;同樣的,在劇場中也有這種「感性連結」構成的敘事效果,基本的如各幕各場的銜接、複雜地如一桌二椅的空場美學,一般可能可以稱為「戲劇幻覺」,但劇場畢竟不是film,而是真人現場演出,因此所製造出來的感性連結效果是大不同於電影蒙太奇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劇場式的感性連結的存在,讓《忿怒》的表演符號體系,可以順利對應上公屋故事的戲劇性模擬層,而共同落實到演出現場的「劇場時空蒙太奇」中。而這個「劇場時空蒙太奇」的經歷,就構成了我們觀賞這齣戲的感知平面,通過感知自為符號層的表演系去理解同樣自為符號系的敘事層。
對於以上的詮釋,僅只是一種分析性的看法,還是回到上文老話一段:「事實上這全然是一種分析的反向陳述,因為劇場創作通常並不是先將各種敘事元素分門別類妥當然後再按圖索驥組接在一起,不是的(同時也不太可能),劇場創作是在渾沌中逐步釐清各種脈絡的,而這個釐清的過程,在《忿怒》的演出呈現中,清楚地展現出了上述三種維度……」《忿怒》的藝術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
對於文學改編黃碧雲小說的這個層面,劇組說了很多,文宣也說了很多,一般性的評論與討論大約也重複性地說了很多,因此,這部份在此就避而不談了。不過,作為一介貪婪的現場演出觀眾,最後還是不免貪婪地飄逸出另一重思考:對於「社會的邊緣存在」這件事……我們還可以怎麼想像?除了無論文學性模擬或戲劇性模擬都經常難脫的一種「如實描寫」的寫實主義式的憐憫或同情的切入角度,還可以有什麼其他更有批判性的辯證角度嗎?也就是說,在當無錢男說著「是我蓋的但是住不起!」、垃圾婆呼喊「這個沒良心的衰仔!」、小偷阿伯呼喊「我們沒得選呀!」,以及貫穿全場的「人狗之間」、到最後「九月從此與世界絕裂」……我們可以看到《忿怒》對於「社會的邊緣存在」這件事所提出的很清楚的認識立場,但令觀眾如我所飄散出的好奇就在於:那……「道德完整的呼喊」與「立場堅定的決裂」的之後呢?無錢男、瑪麗、垃圾婆、小偷阿伯、九月這些被懸置在半空中的角色,接下來,該怎麼辦呢?繼續「忿怒」下去,直到永遠嗎?